愛惜生命,遠離設計:日本設計與台灣設計的比較

sam sam
6 min readOct 15, 2018

為什麼日本設計可以是日本設計?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去忽略歷史背景,所以前面先講一些比較偏日本設計歷史類的,摘自內田繁老師的「日本の近代デザイン史」。摘得很片段所以想知道整段歷史的可以去買書來看。(博客來居然有簡中版還有貨!)

大正時代的日本經濟景氣好轉,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得以有各種做出滿足充實生活的「奢侈品(指對最低生活限度不必要的那些東西)」。政治環境也從明治時代那種國家式動員的「大眾」,到可以看見「個人」的特性的社會,這邊說的就是大眾文化開始蓬勃發展的大正民主時期。

1920年代,作為兩戰之間是消費和文化的時代。機械和科技改變了人的生活意識,各式各樣的現在作為現代設計的祖父輩(?)的風格們也都在此時奠基。(例如包浩斯)

當時其中一位受到機械時代發展影響的攝影師
[フォトモンタージュの先駆者 中山岩太 — 「大出原屋」の雑感日記](http://d.hatena.ne.jp/ohdebara/20100716/1279251549)

因為傳播技術的進步(也因為日本從十八世紀中開始積極的脫亞入歐),日本自身的設計與西方世界的設計開始碰撞,十八世紀末期的新藝術運動受到日本浮世繪風格影響甚深,而同樣從西歐留學回來的人們也開始進行包含設立設計學校,對於西方現有的設計風格的消化等等。

二戰後也有進行了一連串對於設計的復興,但是要說影響現代較深的,是1960年代對於「什麼是日本的設計?」(其實應該說是開始使用明朝體和日式色彩作為設計元素)的探討,以及因為該時期高度經濟發展,新一波消費主義(商業競爭)更是作為時代設計的推手。

參考連結:日本1960年代的廣告
[【デザイン】1960年代に作られた広告 — NAVER まとめ](https://matome.naver.jp/odai/2135245360235746101)

小結,為什麼日本設計是日本設計?

1. 日本設計在「近代設計史」上,並不算是很晚跟進的國家(雖然也是被迫開始…)。在現代設計概念萌芽的時期,日本就得以開始在時間的長河裡去吸收並作出所謂日本設計是什麼的一個反覆嘗試。而大眾對於設計專業的認知、設計美感的建立,則是同步於設計的發展。
2. 其實不難看出來,設計的發展與經濟具有很大的關聯性。消費主義的出現基本上都是設計能夠爆炸性產出的階段。

再來,為什麼台灣普遍會看到顧客和設計師的衝突?
簡單來說,我認為是現在的新設計師們看到了世界不同的風格與水平,對於設計價值的認知也與過去不同,有些憧憬而嘗試去做一些改變或突破但和一般大眾(或業主)對於設計的認知產生差異。

兩個承上啟下的問題。第一個,對於台灣人來說,設計到底是什麼?第二個,是否有經濟餘裕去發展設計?

會有民眾覺得是否是一種形式上去學一些軟體技巧就可以作為設計師的疑惑,這可能是大眾對於設計的認知,還沒有跟現代設計師對於設計的認知同一。大眾覺得「醜」,覺得「就是排個文字」,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做」,都是對於視覺語言價值詮釋的落差,也是對於設計工作者產出的價值的認知落差。

其實這都是一個循環吧。設計師想要做出更不一樣的作品與常識,但是業主不認可這樣的產出具有價值。

「雖然日本現在仍在產出許多海報,可是藝術性的設計卻已經看不到了,只稱得上是傳播商業訊息的紙而已。聽了這些話,當然會覺得日本設計遇到很大的瓶頸,但放到臺灣來看,我們甚至根本沒有海報文化,這是平面設計嚴重的空洞。被留在世界歷史上的作品幾乎是海報,因為當中呈現對特殊情感的刺探性,以及設計者的思維與觀者圖像的翻譯能力,這些都反映出一個文化視覺語言的智識。可是臺灣海報大多過度依賴文字,被當成傳單來做。」

「其實我也有點疑惑。有可能是因為臺灣太多客戶或是市場的反饋,讓設計師只能這樣做。我們看到很精彩的作品,許多是離市場與普通閱聽人比較遠的,可能要在不那麼商業導向的領域,才會看到更驚豔有別的東西。歐美有很多很好的作品以海報做為主要媒介持續高量產出,那個市場的確是更成熟的。而且講到服部一成,他在臺灣或許不可能存在。他的作品可能會被主流審美傷得體無完膚,無法在這裡長得很好。好的創造或試驗要有好品味的市場;就算沒有好品味的市場,也要有懂得尊重異同的市場,臺灣還沒辦法。」

延伸閱讀:
[彭星凱・聶永真對談三篇:平面設計話語性 / 臺灣設計師創作性探討 / 以藝術思考設計-好設計-博客來OKAPI (1/3)](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1033)

總結:
我很喜歡的設計師林唯哲曾經這樣說過:「我相信,設計環境惡劣是國家未開發的象徵,我沒研究根據,但看看設計環境成熟的國家就知道了吧!設計環境成熟的國家是不可能被路邊的廣告印刷設計構成威脅、每個人有自己適切的價格、也不會有如此多不尊重專業的事。不只公司,政府也帶頭這麼做。這不是我個人的怨天尤人,每次回台灣跟無~~~~~~~~~~~~~~數優秀設計師聊天的內容八九不離十都是悲劇收場,當然大前輩們能站穩陣腳,但憂心的是未來的那些,台灣這麼多設計科系、對設計充滿憧憬的學生、設計師幹嘛?像推入火坑。其實業主很多都是有品味的是尊重的,我們也感謝業主的肯定和配合。只是這次短短回台就聽到朋友們的六起慘案,有感而發。」

延伸閱讀: [林唯哲對於台灣設計環境看法](https://www.facebook.com/582234819/posts/10156663878414820/)

我認為他說的不盡然正確,因為設計環境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而台灣不論是經濟或是政治環境都是到很近代才開始發展(這點中國也是一樣),因為我們在說設計的同時,也不能去忽略現代設計是在西方工業革命的出現和語境下的產物。

設計美感教育需要時間,以及放在經濟、社會語境下去探討也是事實。但是,台灣對於設計師多元化發展的不友善以及整體(出現在大街上的)設計素質低落也是事實。

延伸閱讀:葉忠宜做國慶視覺兩極化的評價
[設計界的反叛份子葉忠宜:彩蛋的驚喜感只是附加 — 太報](https://www.taisounds.com/w/TaiSounds/figure_18100814272117354?fbclid=IwAR11Bs6H5-ubFS6ZlCANW1ti7c3Dq8nva83YoHyReyOojyUxDE5Dc5xGrbY)

作為一個設計從事者當然希望台灣設計環境越來越成熟啦嗚嗚,但是成熟的設計環境需要時間需要錢。就是這樣一件事情所以愛惜生命遠離設計!(很狂亂的結尾)

以上文章沒有進行任何嚴謹的考證與推斷就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而已。加個但書因為我很怕被dis。

--

--

sam sam

Product Designer@東京B2B公司。一個設計師發表一些不僅限於設計的思考